首页 > 风水 > 阳宅风水> > 全国风水宝地地形图片,绝佳风水宝地地形图片

全国风水宝地地形图片,绝佳风水宝地地形图片

时间:2022-03-22 03:21:04 来源:网络 点击:184 编辑:麦吉星座网

秦始皇的陵墓有多大,是一座山吗?

千古一帝秦始皇,从13岁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到他死都没有完工,历时39年,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这是一项震撼古今,震惊中外的浩大工程。具体地理位置及面积秦始皇安排专业老臣赵康对陵墓选址,赵康走遍千山万水找龙脉所在地,定位于骊山北面的山脚下,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三角洲)上。

具体位置就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向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秦始皇陵在骊山峰峦的怀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赵康当时发动人力挖出五处活水垒出五座山峰,称之为五爪金龙。秦始皇陵成为龙脉,据说让秦始皇越战越猛统一六国。秦始皇死前起誓说:即使他死了有他的龙魂保佑中华民族千世万世永不衰竭。骊山自古风景秀丽,林木古老苍翠,秦始皇又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选择南有骊山,北有渭河的“山冲”之地做为安息处。

秦始皇陵是一座山,秦始皇认为坟墓封土越大越高预示着家族兴旺,国家经久不衰。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由封土夯筑而成,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面 积达25万平方米,封土堆高达五十余仗(高度约115米),但经过两千多年风雨洗礼、大水的冲刷、地震和人为破坏,现 存高度约为87米,封土底部面积为约12万平方米。秦始皇陵内部据记载,骊山墓每年用工70万人修建陵墓,每年都有大批的人死去,附近工人墓尸堆如山年年叠加,地宫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棺材以铜铸造,棺材旁燃烧着人鱼膏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水银充当百川江河大海,文武大臣各立其位,地宫上方设有宇宙日月星辰,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各种机关暗器,机弩矢随时都有可能对入侵者暗箭齐发。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经专业考古队挖掘,我们才有幸看到这个人间奇迹。

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和墓葬,现有4000多个已被探明。例如兵马俑、车马坑等发现惊世骇俗,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形状构造与真车无疑。1962年,经过高科技探测,有关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图,秦始皇的地宫就在这个浩大如山的封土堆的下方,距离地平面足有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陵园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秦始皇陵主要由主陵、内外城墙、地面附属建筑、从藏坑和陪葬墓四大部分组成。地宫城墙的最新发现其坚固令人惊叹。经过探测,专业研究人员又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宫墙。

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即精致又坚固。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宫墙顶面高出秦朝地平面很多,在土墙内侧还有一道石质宫墙,这些石头都是从渭河北面的山区运来的,大大增加了宫墙的牢固性,经受过8级地震的洗礼竟完好无损。地宫的深度而据史料记载——秦皇陵建筑的核心史料《汉旧仪》记载,公元前210年,包工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动用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一直下挖,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这让我们更加好奇到底有多深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专家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事实是否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有专家透漏等技术成熟了,确保文物不被损坏的条件下,准备利用机器人进入地宫,对墓室进行全范围的扫描、摄像,再把信息传达出来,定出合理的挖掘计划。

袁天罡墓有多牛,为何摆在那历经千年却无一人敢盗?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这些盗墓的口诀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然鸡肋。像磁探仪、GPS、高清摄像头甚至无人机比那些鸡肋的口诀和洛阳铲好用何止百倍,但即使这样,袁天罡的墓为何经历了千年却无一人敢盗呢?袁天罡是唐朝著名的风水大师,传说他算出了武则天称帝,更是推算出唐朝以后2000的世界发展,他与李淳风合作创作的《推背图》冠绝古今,享誉世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发展认知。

《推背图》认为中国乃至世界都会经历帝制时代、共和时代、大同时代,认为人类终究会天下一家、万教归一。这种超前的思想,即便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当时武则天命令丞相李淳风和国师袁天罡分头寻找将来自己的下葬之地,当然肯定必须是风水宝地了。这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如今的乾陵,当时李淳风用银针做标记,袁天罡用铜钱做标记,没成想银针竟然插中了铜钱,异曲同工之妙,不谋而合之巧,足可见二人皆是风水大师。

乾陵经历的一千多年的洗礼,冷兵器挖过,大炮炸过,有名有姓盗乾陵的就有17人之多,最多的一次还动用了将近40万人,山都挖走了一半,但是奈何不了乾陵,时至今日,依然完好,被称为“地下的第九大奇迹”。但是他们两个再寻找自己的下葬之地时就没那么凑巧了,二者最终的选地差了几百米,其实也不差很多,但就是这几百米的差距,却影响了墓中人上千年的“休息”。

当时李淳风曾对袁天罡讲道:“我是丞相,得罪人多,所以我的墓地不久就会被盗,而你是国师,经常为劳苦大众考虑,得民心,所以你的墓很安全”,果不其然,唐朝灭亡后的一百年,李淳风的墓穴已经被盗的空空如也。他们俩个的墓离的那么近,为何独独袁天罡的墓安然无恙呢?那是因为朝廷在当地设立了军营,袁天罡的墓正好被划在军营内,李淳风的墓被划在了军营外,军营重地,盗墓贼肯定是不敢了。

更为巧合的是,之后的历代朝廷都在此地驻扎军营,千百年来,一直安然无恙。新中国成立后,袁天罡墓地依然有军队驻扎,而后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代建筑、墓地,至此,盗墓贼始终无机可乘。你可能相信科学,认为封建迷信、风水之说都是伪科学,但袁天罡的墓一直历经千年,却无一人敢盗,究竟真是他算准了,还是巧合呢,也许只有天知地知了。

据说真正的“九层妖塔”只挖了两层就停止了,这是为什么?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九层妖塔又称九层魔塔,是青海省都兰县第一座血卫墓。位于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查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村。属初唐吐谷浑墓。九层魔塔是中国第一座吐谷浑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海都兰、吐蕃古墓群中最壮观的古墓群。当地藏民对这座古墓有一个不吉利的传说,也被称为“怪兽高楼”。

陵墓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从正面看像一块“黄金”,故名“东方金字塔”。陵墓后面的两座山由东向西延伸,像两条巨龙,而陵墓则像一颗珍珠,形成了“双龙打珍珠”的趋势。而且,建造这样一座九层魔塔,每年需要1万名工匠。目前,考古人员仅对该墓一、二层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和马、牛、羊等700余具动物遗骸。

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皮靴、古藏木片、古蒙古木片、彩绘木片和金饰、木板、木鸟兽、粮食和大量丝绸。安葬前,考古学家发现了5条马葬沟和13个圈牛、狗等动物坑,出土了87匹马的完整骨架和大量其他动物骨骼。此外,陵墓周围还有几十座小墓。为什么只敢挖两层?当时有人说,对出土文物的保护能力可能不够,他们不敢继续贸然挖掘,以免损坏文物。

也有一种说法,当地人把这个地方看作是一座“魔鬼建筑”,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于是他们停止了挖掘。也许只有考古队知道发生了什么。一种说法是九层魔塔是恶魔的聚集地。因为那里有许多坟墓,魔鬼会聚集在那里。图古洪国王将带领将军和国师与恶魔作战,驱赶他们并杀死他们,然后成为一个空巢。近代,当地盗墓者不敢靠近,考古队只能挖两层,也不敢继续挖了。

当年戴着眼镜的小郭子,上蹿下跳的就想目睹一下帝王陵墓中藏着那些个珍宝,非要搞一下定陵。好吧万历就倒了血霉喽,这墓葬一扒开,啥丝织品,啥字画见风就成了飞灰,这教训太深刻了。所以咱国家都是抢救性的挖掘,九层妖塔只有上面两层被挖了,下面人家好好的,咱能不挖就不挖,留着以后有了手段,不用挖咱都能瞅见个一二三四五,这多好,所以这就停了。

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大墓,“曾侯乙”有多少女子和宝贝陪葬?

1977年3月,解放军的一个雷达修理厂在湖北随县西郊的擂鼓墩东团坡修建营地。东团坡距离县城2公里,地形居高临下,依山傍水,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为修建营地,修理厂在东团坡上开挖起来,很快便挖到了坚硬的红色砂岩。砂岩坚硬无比,推土机无法施工,只得用炸药炸。东团坡地形“都停下!这里头不对劲!”红色砂岩被炸开,在砂岩之间出现了一片质地松软的褐色土。

在褐色土里,施工队挖出了几件小铜器。厂长郑国贤是个考古爱好者,平时喜欢钻研文物与考古,看着这一片巨大的褐色土和挖出来的铜器,郑国贤意识到堆土下面可能有一座古墓,于是下令停工。挖掘为慎重起见,郑厂长迅速向县文化馆报告。然而接连三次,县里来的专家都说下面没有古墓,让施工队继续放炮。郑厂长觉得不对劲,多方打听后才知道,来的这几位专家大多是学音乐的,根本不懂考古。

无奈之下,郑厂长只得把副馆长王世振“抓”了过来。王馆长来看了之后,给出的结论是这下面藏了一个古墓,但如此规模巨大的古墓他从未见过,必须向上面报告后等待指示。考古发掘随后,地区和县里组建勘察小组进入工地。3月21日,勘察小组在古墓北侧墓室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米的盗洞,盗洞深入墓室内部,不少淤泥与石板掉入其中。

发现盗洞之后,专家们开始泄气了。一些主要负责人觉得没有必要浪费资源,耽误修理厂进度,所以审批程序一拖再拖,进度缓慢。韩宁夫面对困难,郑厂长和谭维四等人依然没有放弃向上报告。1978年3月5日,他们的报告终于递交到了当时的省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韩宁夫的手里。韩书记毕业于山东大学,谙熟中国历史,一直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

当韩书记看到古墓规模比长沙马王堆和凤凰山古墓大好几倍时,当即生气地说道:“胡闹,这么大的事竟然拖了一年多,赶紧上报国家,各单位迅速配合挖掘工作!”谭维四(中)与郑国贤(右)在现场韩书记亲自批示,考古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由于古墓巨大,为取得完整的照相资料,驻武汉空军派出一架直升飞机到现场支援,随叫随到。5月15日,经过5天的清理,木椁盖板全部露了出来。

在椁四周堆积了大量的木炭,仅从木椁顶板上取下来的木炭就多达31300公斤。随后,起重机将巨型木椁盖板一一取出。取出木椁盖板之后,专家发现墓室已经积水,一些棺木浮在了水上。当年发掘现场随即,考古队将积水抽干,将这些漂浮的棺木打开。前后共有23口棺木被打开,里面有21具年轻女子的骸骨,这些女子大多在15—25岁,专家考证是殉葬的歌姬。

积水抽干之后,东、中、西、北四个巨型墓室全部暴露出来。东墓室里放着的是主棺,主棺由金丝楠木所造,棺木之上绘画着900多个人、兽、鸟的诡异图案,极其精美珍贵。曾侯乙内棺在中墓室里,放置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编钟,这些编钟成套有序地堆放在墓室之中,一层又一层,大、中、小编钟排布在架子之上,如同一座地下音乐厅。在中墓室的南部,放置着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升鼎、簋、饲鼎、小鼎等等。

曾侯乙编钟西墓室里放置着人殉棺13具,里面都是年轻女子的骸骨,这些人是墓主人的舞姬。北墓室是一座大仓库,里面堆满了大量青铜兵器,光箭镞就有4000多支,车马兵器的种类应有尽有。曾侯乙铜盘最后,专家打开了主棺,在里面发现了一具男性骸骨,骸骨上堆满了500多件精美的金玉宝器。在主棺附近,有一柄刻着“曾侯乙之寝戈”的青铜戈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此人就是战国早期曾国的一位诸侯,名字叫做“乙”。因此,此墓又被称之为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一座千年古墓,其规模和出土的文物远超长沙马王堆。曾侯乙墓出土了圆木500多立方米,木炭31360公斤,出土文物15404件,国宝级青铜器110多件,编钟124件,兵器4700多件,国宝级珠宝玉器528件,总重量10.5吨。

整理铭文12600字,填补了大量历史空白。尤其是大型编钟精美绝伦,千年之后还能奏响,堪称神作。曾侯乙墓的发掘引起了轰动,创造了考古界的诸多奇迹。然而,为曾侯乙墓的发掘立下第一功的郑国贤,在获得了三等功的奖励不久后便猝然离世,令人惋惜、心痛。由此,一段国宝古墓的发掘传奇,终于画下了句点。参考文献:谭维四《曾侯乙墓发掘纪实》、郭德维《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为何一座北邙山埋葬了6朝24位帝王?

一:洛阳的地理位置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洛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址。洛河穿洛阳而过流经洛阳的有一条河流叫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渭南,流经陕西东南部及河南西北部,然后注入黄河,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被称为河洛地区,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河流及河流的交汇处,如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河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源,两岸的形成的冲积平原适合农耕,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二:洛阳的风水邙山又名北邙,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那邙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存在呢?邙山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邙山是昆仑山、秦岭、崤山余脉。邙山西迄河南新安县青要山,顺黄河往东游走达于河南荥阳、郑州之广武山,东西长逾四百华里,是河南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道教典籍中列邙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中国传统风水学认为,神州大地共有三大龙脉,三大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经王屋山、太行山入海。

中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岷山、秦岭、崤山,邙山,经泰山入海。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云贵、湖南,至江浙闽入海。龙脉入海,才是真龙得水。长江、黄河两条水龙伴真龙入海,形成了千千万万个风水格局。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山是沉稳渊博的象征,水则代表着灵动变通,山水合理搭配便是上佳风水,也预示着墓主人可以在死后枕山蹬河,俯视天地万物。

因此从东周开始,无数皇室、豪族在此长眠,北邙山也获得了中国最大古墓群的殊荣,堪称中国风水宝地之一。邙山成为了中国古墓群的一大代表,此处汇集大量帝王将相,巨贾富商的墓地,引得一批盗墓贼的前往,著名的盗墓工具“洛阳铲”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盗墓贼的到来,邙山的诸多墓地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磨样,不过,“生在苏杭,死葬邙山”这句话却一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处的那一棵千年苍柏历经千年风雪冰霜,见证了邙山处最初的繁华与落寞。